廣東中山市法院有個勞動案件。勞動者康某于2015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于2016年獲得法律資格執(zhí)業(yè)證書。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13年以來,康某先后作為當事人在江西贛州、福建莆田、深圳、廣州、東莞、惠州、中山、江門等地參與了近30件案件的訴訟。其中僅2018年,康某在該法院及中山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涉及勞動合同糾紛的案件就達10件(不含對仲裁結果不服提起訴訟的案件),涉及9家用人單位。
康某入職家具廠,任職機械木工,計件工資制,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痴J為,其在上班期間內(2018年9月3日至2018年12月6日)獨立加工完成了幾千張餐椅,而家具廠欠付工資,并且違法解除勞動合同。因此,康某先后提起勞動仲裁及訴訟,要求家具廠負責人林某(個體工商戶)支付欠付工資、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金、支付違法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賠償金,總金額近14萬元。而家具廠主張,康某在職時間僅3天,是“職業(yè)碰瓷”。
經司法鑒定,在康某提交的證據《計件工資確認書》中,家具廠負責人簽字時間早于康某工作內容字跡的形成時間。
法院經審理認為經對比發(fā)現(xiàn),就本案關鍵證據《計件工資確認書》,康某存在篡改證據的行為,并且在本案及關聯(lián)案件中存在多次虛假陳述。此外,康某近年來頻繁地與不同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再以各種理由解除勞動關系,每次勞動關系的存續(xù)的時間都非常短,且解除勞動關系后均通過仲裁或者訴訟途徑牟取遠超過正常勞動報
酬的大額經濟利益。
因此,法院推定,康某建立勞動關系的目的并不是通過勞動獲取勞動報酬,而是利用自己掌握勞動爭議糾紛方面的法律知識、豐富的仲裁、訴訟經驗及收集保留證據的意識來牟取勞動報酬以外的其他大額經濟利益??的承袨閲乐剡`反誠實信用的原則,屬惡意訴訟。最后,法院綜合認定,康某應為其不誠信行為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法院僅支持拖欠的工資收入這一請求,其余不予支持。
關于欠付工資,法院認定原被告勞動關系存在期間共計8天,而康某主張其在8天內完成5000張椅子的制作,明顯不符合常理。故無法按照計件標準計算工資,公平起見,法院按照當地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計算欠付工資金額。
法院判決林某向康某支付工資1185.33元,駁回康某的其他訴訟請求。另外,本案中康某篡改證據、虛假陳述,并存在通過惡意仲裁、訴訟謀取利益的行為,嚴重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并造成了妨礙民事訴訟的結果,當罰!因此,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妨礙民事訴訟為由決定對康某進行罰款5萬元。
同時,廣東省高院將此案例列入今年發(fā)布的廣東法院勞動爭議十大典型案例之一,意在引導、警醒勞動者應當誠信訴訟(來源:輕松悅分享)。
勞動仲裁、訴訟應當是勞動者及用人單位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途徑,誠信訴訟是應有之義,而不是“職業(yè)碰瓷”者惡意謀取經濟利益的通道。